第一千四百八十一章大宋新风(2 / 2)

宋缔 我欲乘风归 3351 字 2020-09-20

从原先的胆小,懦弱一下成长为一个强壮,自信的人,而尚武这种东西根本不需要刻意培养,自然而然出现在了大宋的身。

赵祯这位一国之君索要做的是引导这个国家,引导臣子百姓走这条路而已。

逐渐的,赵祯发现自己有些多虑了,事实朝臣们自己心早已有了答案,随着两府相公的开口,整个宫帐之的朝臣也开始激烈的讨论起来。

在大宋这种情况颇为正常,只要不是朝会以及正式的事情,如眼下的饮宴之类,臣武将并没不会束手束脚,这是大宋自开国以来有的定制,当然赵祯亲政之后把这种规矩发扬光大了。

“官家说的是!该尚武,别说是朝堂,这风气在民间早已出现,神都城的百姓有多少入了结社?不用我多说了吧?!这是为何?因为百姓早已不喜绉绉的东西了。”

“苏子瞻!你休要在此胡言,百姓若是不喜读书,为何学堂兴盛?!读书的孩子每年愈发的多了,而科举者更是数不胜数!”

“笑话,难道以老兄的意思,读书不能尚武?读书者乃是为了明白道理,尚武乃是拥有气节,两者以何冲突?再说结社之的读书人可不在少数,神都城已经出现佩剑君子了,老兄难道不知?”

苏轼不待那人回话,继而迅速开口道:“唐人尚武,下,武皆不例外,实乃国之强盛!否则你且说说为何有“投笔怀班业,临戎想顾勋。还应雪汉耻,持此抱明君”之句?”

……………………

赵祯坐在首的御座,瞧着苏轼的慷慨激昂,瞧着他对尚武的大加赞赏,心微微一笑,自己果然没有选错人,他苏轼的口才和采,总能在这种时候发挥出意想不到功效。

赵祯不是傻子,早在这次秋狝之前他便已经准备了许多东西,提出尚武是必须的,但如何提出却是有相当的技巧,这次宫帐对话是他早已相好的。

两府相公定然是支持自己的,因为他们没办法反对,朝臣当自然要选择一些“托”,不过这些“托”本是支持尚武之风的。

本书来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