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八节道家文化(3 / 7)

会才算高手,那你既然这么厉害,不妨说说道家思想的实质到底是什么?感觉道家学说真是玄乎其玄的学说,虚无缥缈的学说,飘逸洒脱,玄玄乎乎,确实是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还有就是《道德经》中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还有就是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千变万化,让人有些难以名状,让人摸不着头脑,一头雾水的感觉呀。”

小飞洋洋洒洒,滔滔不绝的开始大谈特谈起来:“其实道家最主要的学说首先是对道和德的认识是一切的开始与万事万物的生化者。而德,是从道中分化出来的,而万物化生都必须有德,因为道是总体,“德”是个体,德是指万物所含有的特性而言,道和德,有着共性与特性的关系。所以说道为德之体,德为道之用。《道德经》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就是认为道生万物以及天、地、人的活动过程都应以“自然无为”为法,并非“道”之上还有一“自然”实体的存在。老、庄、列各家著作中都经常说的“清静”、“无为”、“柔弱”、“不争”、“抱一”、“寡欲”、“自然”、“玄妙”等作为处世与修养之方法,也都是从这基本原则中而发挥出来的。无为,是老子哲学的重要概念之一,认为天道自然无为,人的行事也应效法天道,不要妄自作为,讲求清静寡欲,与世无争,慎行远祸。老子主张: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柔弱”老子说:“弱者道之用”,认为“柔弱”就是“道”的作用。“柔弱胜刚强,守柔曰强”。不争,是对待社会人生的基本态度。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道德经》云:“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抱一”是道家乃至道教中基本的修养功夫,简单地说,就是在静坐的时候要做到神气混然的境地,所以说“一”就是混然一气的意思。《道德经》云: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又云: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候王得一以为天上贞。道家第一原则:“道法自然”。顺应自然,不要过于刻意,“去甚,去奢,去泰”。人要以自然的态度对待自然,对待他人,对待自我。所以会有自然——释然——当然——怡然。道为世界的最后本原,所以称之为道家。道家创立于上古时期,后来老子集古代大圣智慧总结了道家精华。由于对道的理解不同,到战国中期,道家内部开始发生分化,形成老庄学和黄老学两大不同派别。“

小飞又洋洋洒洒的说道:“不过这些可不是我小飞自创的学说,我还没有那么厉害,不过这些也不知道我在哪些书本上看到的,我说话不会侵犯他们的著作权吧?“我笑嘻嘻的说:“言论自由,你随便说就是了,到时候你给那位写这篇文章的人打个电话郑重其事的表示下你的感激之情,不就好了,不过我们要是侥幸回到现代社会,也不知道何年何月呢,你也不用枉费心思的想著作权的问题,说不定那些人都不在人世呢。“

小飞继续滔滔不绝的说起来:“那我就放心大胆的说了,道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用以说明世界的本原、本体、规律或原理。在中国哲学史上,道这一范畴为道家首先提出。道的原始涵义指道路、坦途,以后逐渐发展为道理,用以表达事物的规律性。这一变化经历了相当长的历史过程。春秋后期,老子最先把道看作是宇宙的本原和普遍规律,成为道家的创始人。以后,在不同的哲学体系中其涵义虽有不同,但基本上成为世界本原、本体、规律或原理的代名词。论道的话还得从老庄说起,这可是道家文化举足轻重的人物呀。老子论道,首先是世界本原。在老子以前,人们对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