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4 复刊(1 / 4)

一大早,在文学报社的男子宿舍区里,三十多个六到十二岁的孩子正整齐有序地扎着标准的马步在练习出拳。

只见这些孩子整齐划一地练拳,每次出拳,都会一齐发出一声大喝,看上去声势十足。

“头要正,身要直,出拳要干脆有力,绝不能拖泥带水。再来十遍。”

一个三十来岁,体形健壮、皮肤黝黑的男人正表情严肃地一边大声说一边来回巡视着。

每当看到有哪个孩子姿势不正确的话,就会亲自帮他纠正过来。

如果不知道的人看到这一幕,铁定以为这里是武馆。

除了男子宿舍区外,在女子宿舍区那边,四个十岁左右的女孩子也在扎着马步练拳,只不过教她们的是一个二十五、六岁的年轻妇人。

池非进来的时候,正好看到孩子在练拳。

他没有打扰他们,只是静静地站在不远处看着。

那个男人名叫彭大强,那个年轻妇人是他的妻子戚桂芳,他们还有一个五岁的孩子。

两人原本是师兄妹关系,成亲后就在益阳县开了一家武馆,以教人练武为生。

后来北方大旱,再加上胡人入侵,他们的武馆也在战乱当中被大火烧掉了。

夫妻俩为了逃难,只好跟着流民一起南下,最后来到了京城。

北方战乱结束后,他们原本想回去益阳县重新开始,可是他们的孩子却在这时候生病了。

大夫诊断后,说他们的孩子由于之前颠沛流离的生活伤到了元气,需要好好调养才行,否则会有性命之忧。

为了给孩子治病,他们只好暂时留在京城讨生活。

由于他们在京城无亲无故,彭大强只好靠在码头搬货来维持一家的生计。

可是在码头搬货又能赚几个钱,再加上太多人抢活干,工钱更是被船主一压再压。

结果一年多下来,不仅赚不到钱,而且连多年来的积蓄也因为给孩子看病买药而花得干干净净。最后甚至连房租都交不起被房东赶了出来。

池非遇到他们的时候,彭大强正在街上靠挨别人拳头赚钱。任何人只要花十文钱就能打他一拳来发泄怒气。

而他的妻子戚桂芳只能站在一边抱着生病的孩子,眼含热泪、痛不欲生地看着自己丈夫被人任意殴打。

看到一个练武之人落到这样的田地,同样身为练武之人的池非实在看不下去,于是就出声制止了那些人,然后问彭大强夫妻俩为何如此。

在听完彭大强的讲述后,池非心中一动,觉得或许可以让他们夫妻俩来做孩子们的师傅和护院,这样张小娥和大牛他们就不用搬到报社,可以继续住在四合院里了。

于是池非就提出想请他们回报社做教孩子们练武的师傅兼护院。到时他们不仅可以住在报社宿舍里包吃包住,而且还会按京城正式护院的工价付他们工钱。

另外池非不想隐瞒他们,把自己跟福王的恩怨说清楚,让他们考虑清楚要不要帮他做事。

夫妻俩实在已经走投无路,哪里还管得了什么福王祸王,很快就答应下来。

于是彭大强夫妻俩就这样在报社的宿舍里住了下来。

池非知道他们正急着用钱给孩子治病,于是不用等彭大强开口,就主动借了他三十两银子让他去给孩子看病。

夫妻俩感激不尽,当场给他跪下要磕头。池非连忙阻止他们,让他们赶紧带孩子去看病要紧。

这就是彭大强夫妻俩为何会在这里的原因和经过。

有时池非都不禁感概,他这报社简直可以说是流民之家。

包括身体原主苏真在内,所有人全都是从北方来到京城讨生活的流民,只是来自不同府县而已。

虽然答应让彭大强夫妻俩留下来,不过池非一向小心,担心这夫妻俩是否真如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