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一零章 小河两岸(2 / 3)

路是用碎石头铺得,这些石头边角都已经风华了,显然年纪不小。沿着路一直走进去,到了小河上游,米嘉发现这里的坡地上似乎有什么。

走过去一看,是一些破碎的泥砖,看起来也是很老了,至少有几十年历史。

这些泥砖用的是普通的粘土,烧硬以后叠起来。因为温度不够,所以很容易碎。

很久以前,泥砖是村里很普遍的建筑材料,因为简单易得,价格便宜。随便找个泥瓦匠,少个窑就行。

这种建筑材料很透气,然而不保暖,很容易碎,穷人采用。解放后大家能买得起砖头了,就很少用泥砖盖房子。

剩下的一些泥砖房子,要么是放农具的,要么是养猪养鸡,或者用来做仓库,总之不用来住人。

“这里原来有房子。”米嘉说。

“还不少。”米大力到处看,很多地方都有碎泥砖。

“原来这里是村落吗?”战兰问。

“没听说啊,这是山里,没地方耕田,养鱼又养不了,谁会住这里。”米大力说。

“也许是米山先祖。”米嘉说。

“啊?米山先祖?”米大力问。

“他攻破县城之后不是带着人跑进山里了吗,也许就是跑到这里来。”米嘉说。

“很有可能啊!”米大力说。

这便是深山,没有本地人带着绝对找不到。米山他们又带着粮食,可以专心躲藏。等避过了风头,再回家生活。

因为是临时住所,这边又没有条件,只能盖泥砖房,等风头过了,扔下房子回家住,这里的泥砖房就垮了。

“我们找一找,看看有没有什么留下来的痕迹。”米嘉说。

一车人到处找,什么都没找到。只能确认这里的确有人居住过,规模很不小,至少几千人。

“算了,不管他了。”米嘉说,“这里可以养猪吗?”

“可以。”战兰说,“河两岸要是都开发出来的话,至少能养二三十万头!”

“二十万头养猪场?”米嘉大吃一惊。

“不是。”战兰摇头,“我的意思是同时能养二三十万头,也就是五十万头养猪场!”

“这么厉害啊?”米嘉大吃一惊。

这可是五十万头的养猪场,一年供应五十万头猪的话,一个月就是四万多头,一天就是一千四五百头。

我国每年出栏生猪五六亿头,这五十万头就意味着一个养猪场占了全国生猪生产的千分之一。

“你看这里的向阳坡地,每一个都能建两三个养猪大棚。”战兰说,“而且还有天然的水道,只要整修一下,就可以用来发电和运猪粪饲料。”

“这里没有水塘啊。”米大力说。

“不一定要水塘的,猪粪可以用很多方法处理。”战兰说。

“不过这边只有一半属于我们村。”米大力说。

“我去和小坑村那边的村委会商量一下。”米嘉说。

“价格,我们别告诉他们用来养猪,防止他们坐地起价,就说我们发现了米山先祖的遗迹,签了合同再说。”米大力说。

“这个没必要,改什么就什么,我们又不是出不起租金。”米嘉说。

“他们会坐地起价的。”米大力说。

“那就先不说我们做多大规模。”米嘉说。

小坑村的主体在一个山坑里面,四面都是山壁,里头冬暖夏凉,气候很好,土地又很肥。

车子开过去,就可以看到小坑村的田地。传统上来说比较有钱,颇有不少二层小楼。

可这种深山,也没有钱到哪里去,小楼外墙都没贴瓷砖,就这么裸露着。

还有好些围屋,都是传统式样,青瓦白墙,里面还有人居住。米嘉叫醒了一路睡过来的水仙,她看到围屋就两眼发光,拿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