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二十四章 青玉案·元夕(2 / 3)

更多的人间丑态。

现在朝臣们已经开始将大宋的全部,告诉了他赵桓。揭开了大宋的另一面。

而不是过去有筛选的不愿意让官家知道民间的惨状。

朝臣们也认为官家现在已经有能力面对这些苦难,并且结束这些乱相。

“以后得严查此事,各地的皇城司的察子,还有退役的军卒们,要把这些事,当成大事来办,必须严查,彻查这种歪风邪气。”

赵桓终于有点明白为何当初自己让退休军卒,风闻言事的时候,种师道非但没有丝毫的阻拦他的意思,反而郑重其事的写到了札子里。

退休军卒风闻言事,是皇权的一种极度延伸,按理说朝臣们,早就应该反对连连才是。

可是李纲就从没提起过此事,原来在这里等着自己,

大宋这棵树上的蛀虫,真的到了该清理的时候。

“严惩不贷!”赵桓气呼呼的说道。

“官家消消气。”朱琏轻声的说道,在外人的面前,朱琏还不敢太过的放肆。

孙博看着官家的模样,就知道官家依旧初心未改,这就够了。

“还有两浙路和两江路的事,臣都写到了札子里,触目惊心啊。”孙博将一本厚厚的札子交给了赵桓。

赵桓在慰问了工赈监在汴京核算的官员之后,大年三十,他依旧没有休息,反而钻在了文德殿内,好好看了半天札子。

他看完之后,心情沉重了几分,也舒畅了几分,

其实江南的问题非常简单,就是腐朽的大宋,逐渐失去了对江南的控制,包税的扑买制度,让江南的豪强士绅们,开始了为所欲为。

为所欲为的后果,就是百姓揭竿而起,砸开了土堡的高墙,把躲在里面的豪强士绅们全都清算了。

两江、两浙、淮南、福建、两广,都是义军收复的失地,赵桓对他们没有太多的要求,结果喧嚣的民意,把这些罪恶清算一空。

即使事情已经过去,但是赵桓捧着札子的手,依旧在颤抖。

宣和二年,地龙翻身压根不是方腊起义的主要诱因,这些处处无所不在的压迫,才是把百姓逼上绝路的关键。

幸好,现在都过去了,义军收复失地和清算,宣泄了他们的愤怒和沸腾的民意,随着赵桓派出的经略使的进入,江南等地,都开始了重新的繁荣。

而义军们也都接受了范汝为的调遣,将锋芒缩回了福建路,开始亦兵亦民。

赵桓终于懂了皇权不下乡,到底会给中原王朝带来何等恐怖的连锁反应,缺少监督的百姓,到底是如何的凄惨。

赵桓回到延福宫的时候,看到了趴在桌子上睡着了的朱琏,赵桓今天说会继续留宿延福宫,结果朱琏一等就等到了现在。

赵桓大年三十依旧忙碌到了深夜。

守岁的爆竹和烟花断断续续的窗外响起,也惊醒了睡梦中的朱琏。

“官认你回来了?”朱琏看揉着有些迷糊的双眼说道。

赵桓点了点头,扶着朱琏起身,说道:“起来看烟花了,朕带你去个好地方。”

赵桓拉着朱琏走到了文华楼,这是汴京皇宫最高的地方。

汴京的烟花是无比绚丽的,赵桓很庆幸自己看到了这一幕,花香载道,笙管齐天。

花炮升腾五彩斑斓,整个汴京城,都沉浸在节日的烟花爆竹声中。

灿烂的烟花在空中猛地炸开,姹紫嫣红如同花瓣一样,从空中坠落。金花四射的烟花,将整个汴京的天空洒满,没有一丝一毫的缝隙。

大街上四处都是张灯结彩,而街道的上空,飘着鱼灯、福灯,年味十足。

空气中弥漫着硝烟的味道,街上都是奔跑来奔跑去的顽童,手里拿着烟花,在御街上来回乱窜。

还有一队队的军卒在街上巡逻,他们需要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