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三章:讨元檄文(2 / 2)

惟庸利用这次机会,好好改观一下蒋淳斌对他的看法,但陈友定却是个不讲规矩的人,让早已做足准备的胡惟庸根本无施展之地。

虽然自古以来便有“两国交战,不斩来使”的惯例,但陈友定自诩为朝廷正统,只把蒋淳斌这一伙人看做贼寇,哪里会在乎这些许细节?因此他根本不听胡惟庸说话,只管将他五花大绑,捆了个严严实实。

胡惟庸这回可算是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他跟陈友定讲道理吧,陈友定视而不见。他想发几句牢骚、骂几句脏话吧,立刻便会遭到一顿毒打。

因此垂头丧气的胡惟庸只好静静地看着陈友定命人摆了几桌酒宴,又叫来了许多部将,唉,自己可还连口水都没喝呢!

胡惟庸并不奢望陈友定会善心大发,请自己吃顿豪华餐饭,可当看着陈友定提着一把长刀朝自己走来时,他还是怯懦了。

“汉王宽仁,才许你投降,你万不可不识抬举。”胡惟庸两股战战地说出这句话,仍旧期望着奇迹发生:陈友定会看在自己还有点胆气的份上放了自己,话本上不都是这么写的吗?

可陈友定并没有说话,只是一刀正捅向了胡惟庸心腹,一切都完了,自己一直以为会大有一番作为,甚至天真地想象着自己是被命运眷顾的人,可就在这一刻,一切都完了。

胡惟庸死了,以这样一种方式死了,其实历史哪有那么多的必然性?每个人的命运都可能会因为一个微小的细节而改变。但历史也没有那么多的偶然性,因为死了一个胡惟庸,那些需要他做的事,总有另一个人替他完成。

蒋淳斌的招降政策失败了,陈友定以使者胡惟庸的鲜血为祭,将其沥入酒坛之中,与众部将共饮。

“我等同受皇上厚恩,如今正是报国之时,我陈友定必当拼死拒敌,决然无悔!”这是陈友定对元廷的承诺,也是他对自己的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