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3章 老臣(第一更,求支持)(2 / 3)

大明铁骨 无语的命运 5620 字 2019-05-25

下,殖民地的学生申请书院通过的的比例高达九成,究其原因还是因为朝廷视殖民地为本国,视诸夏为外国。”

“陛下,诸夏虽为封国,可却也是华夏苗裔,实是我大明亲藩,绝不能因其是封国,而视其为外藩。况且,于臣看来,越是诸夏的学生,我们应该越欢迎才是,随着时间诸夏与皇家血脉渐远,因此可以通过这种教育上的影响,加深诸夏与大明的联系,而不是视其为外国,最终令其离心才是。”

“宁人所言甚是。”

点点头,朱明忠说道。

“此事,朕回京后,会令人着手办理,这皇家助学金里诸夏的比例也应该进一步提高。这事是朕疏忽。”

确实是疏忽了,当初确实没有想那么多。

“陛下,其实,秦国、桂国、周国,他们的百姓尽管自称“秦人”、‘桂人’、“周人”,但是在与外人面前,仍然自称“明人”,诸夏虽是诸国,但却是华夏诸国,彼此亲近实属当然,只要诸夏的年青人源源不断来大明求学,那么诸夏与大明的联系就不会被斩断,毕竟,文明上的传承是任何人都无法斩断的,即便是一千年后,诸夏的百姓,他们仍然说着汉语,写着汉字,他们骨子里仍然是明人……”

在顾炎武说话时,朱明忠默默的点着头,他甚至想到了记忆中,另一个时空中,马来西亚的华人是如何艰难的维持着全世界除中国外唯一的完整华语教育体系,“我们的文化,就是我们民族的灵魂,我们的教育机关,就是我们民族的文化堡垒。”,是何等的压抑才让他们发出这样的呐喊。

文化没了,一切全都没有了。如果诸夏与大明的文化上的联系断绝了,那么两者之间也就没有太多联系了,文化是连接大明与诸夏的根本纽带。

“诸夏抚化蛮夷,也是用华夏的文化是教化他们,所以,以臣看来,朝廷对诸夏的教育上的不仅不应该放松,反而应该加大的支持的力度,我们应该主动派出国内的学者到诸夏讲学,鼓励他们的学生来大明求学……”

在过去的几年中,顾炎武的足迹走遍了南洋诸夏,惊讶于诸夏所表现出来的勃勃生机,更希望诸夏能够进一步得到发展,所以才会提出这样的建议。而他的建议让朱明忠深以为然的表示赞同,然后说道。

“理当如此,宁人,其它方面,还有什么建议吗?”

朱明忠的语气很是诚恳,同时他也在心里反思着自己对待诸夏的态度,似乎是一封了事,完全忽视了后继工作。

“还有,就是机器禁令。”

“机器禁令?”

朱明忠不解的说道。

“机器禁令不是不包括诸夏吗?”

兴乾十年,基于保密等各方面的要求,朝廷就颁布了禁止机器出口禁令,不过禁令并不包括诸夏。

“确实是不包括诸夏,因为在禁令中有一条——经工部批准后,机器可以往诸夏以及殖民地出口。可是陛下,诸夏的商人每进口一台机器,都需要获得工部的出口许可,这使得诸夏的不少商人都是颇有怨言,有时候,他们甚至认为这是朝廷的故意刁难诸夏,固然,禁止机器出口是为是保密,可问题是,机器能够保密多长时间?”

看着若有所思的陛下,顾炎武说道。

“就臣所知,在欧洲已经有不少三个国家造出了蒸汽机,我们可以禁止机器出口,但是他们很轻松的就可以把一些资料运出大明,他们可以凭借那些资料制造出蒸汽机、纺纱机等各种机器。”

然后顾炎武语重心长的说道。

“机器是可以禁止出口的,但是技术的传播却是无法避免的。臣以为,与其像现在这样,因为机器禁令惹诸夏商人对朝廷不满,不如直接放开任由他们购买。”

“这个没有问题!”

点下头,朱明忠并没有反对,其实,从一开始,对于禁